旧棉絮弹成新棉花,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……
“弹棉花喽!旧棉絮弹成新棉花,半斤棉弹成八两八……”不知道你的记忆中有没有“弹棉花”手艺人走街串巷的身影?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,棉花被多被更加轻柔保暖的羽绒被、蚕丝被替代,加工棉花胎的店铺也越来越少见了。
在黄渡新黄路138号对面,就有一家专做棉花胎加工生意的小店,面积不过20平方米。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摆放在小店门口一叠叠刚加工好的新棉胎,洁白醒目,用手一摸舒适柔软。小店主人名叫施书新,今年65岁,他和妻子胡小秋开的这家小店已经有四十年了。
“现在哪里还有手工弹棉花的,都开始用机器啦!”对于记者想要一睹传说中“弹棉花”的要求,施书新表示他也可以演示一下。“弹棉花看似简单,实则是桩吃力辛苦的行当。从棉花加工成棉胎,需要经过拆散、打碎、弹花、拉纱、磨平等多道工序,每道工序都不能偷工减料。其中,弹花是最为“动筋动骨”的一环。”只见施师傅面戴口罩,身背腰带,左肩挎一把自己纯手工打造,用檀木和牛筋做成的“弹弓”,右手拿一把木棰,有节奏地敲击牛筋线,随着“嘭嘭”的清脆声,棉絮上下翻转,如跳舞一般,如此来回重复。
施书新介绍,过去加工一条4至5公斤重的棉胎,光弹棉花就要反复击弦近万次,每分钟要100多下,需1个多小时,而且只能站着干。生意忙时,他们夫妻每天要干10多个小时,弹棉花工序全靠老施一人操作。“每天干完活,两只胳膊就像脱了臼。现在改用机器操作,省力了许多。”老施说。
走进方泰方中路的一条小巷,“加工棉被”的红色横幅映入眼帘,旁边便是一家专做新旧棉被加工的小店。老板名叫尤爱亮,今年60岁,是温州永嘉人。他15岁做学徒,还开过皮鞋厂,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决定做“老行当”,夫妻俩于2006年来到上海开了这家十几平的小店。
“之前有个客人到镇上买了三条十斤重的被子,发现根本不是棉花,盖了两个晚上就散成一块一块的了,最后让我们帮他重新加工。”尤爱亮边说边干起了活:拆散、弹拉、铺棉花、拉纱、磨平……在飘扬的棉絮中,尤爱亮夫妇配合默契、动作熟练地演示了一整套加工棉被的流程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。“有很多棉被价格便宜,但是质量不行。而我们做的棉被最讲究的就是质量,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好做足。你说要是拿回去盖了几次就坏掉了,谁还来做啊?”他打趣道。
“近几年加工棉被的人越来越少了,大家都要做羽绒翻新。过了年我们也准备跟上时代的步伐,引入新机器,‘转型升级’开始加工羽绒被了!”尤爱亮笑着说。